很多母親開始全身投入育兒生活後,不管是為了找尋生活重心、成就,maybe想增加一點收入,可能都有想過「開一個團購社群」這種完全不太需要成本的謀生方式。像我就是為了完成以前想從事服務業的夢想(幻想?)所以就栽進了團媽的圈子。本來以為,應該挺沒門檻的,不就PO貨品,再跟廠商訂購,最後寄貨給客人嗎?可以試看看 Wsale
第一、找廠商or貨品
團購於何時起源實不可考,最早可以追溯至批發商在社區集合消費者力量,向供應商爭取比市價便宜的價格,購買油鹽米等必需品,以抵抗通脹對小市民的影響(如早年台灣工會聯合會以合作社形式替工會大眾團購日用百貨和食物的服務),這種集合消費者力量提高向批發商及零售商議價能力的方式,屬集體談判權的一種。不過,踏入21世紀,團購的物品已不再是必需品,乃是擴展至各樣物品及服務。
批發商貨品:大多批發商貨品是要預購,就會有所謂的等海關期,有時候要等上一兩個月。等到貨品寄到,客人早就忘記他訂了什麼XD。大的批發商貨品,很多人在團,你的社群就沒有差別性。如果要經營一個讓人覺得”ㄟˊ這個社群不錯喔!”你就得先定位自己的團購方向,找到適合合作的批發商(其實有時候像海底撈針)不好找。
第二、找客人
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他們特別習慣的購物癖好,有些人喜歡撿便宜;有些人在意質感;有些人在意安全;有些人在意價格。當然一開始的人客,一定是身邊的朋友,雖然我不太喜歡這種賺身邊朋友錢的感覺。有些人會透過開粉絲介紹貨物,投資廣告來增加曝光率,這是一個方式,也沒門檻吸引到跟你貨品相合(風格及價格)的客人。但就是得花一些錢,甚至有時候可能不會有什麼效果。(投資本來就會有風險嘛)
以一天為周期銷售的行為,在通常稱每天優惠。這種理念是在2004年7月由Woot.com創造出來。後來也被Amazon.com和Buy.com所採用。2008年11月,安德魯·梅森在芝加哥用一百萬美金創辦了一個網絡團購網站Groupon,將「團購」手法進一步發揚廣大,創造出了以一天為周期、團體購買的銷售模式,並建立了27個國家的網站版本。Groupon的發音與Coupon相似,是「Group」與「Coupon」的混成詞,「Group」是群組、團體的意思,而「Coupon」即優惠券。網站的模式很簡單:每天推出一款價格優惠的產品,包括餐飲商品或服務等,但前提是要有足夠多的人客。而網站的盈利則來自佣金。後來「團購」這種商業模式亦慢慢演變成團購。
但因為臉書不會時時刻刻都在提醒你的客人”我上架囉!”所以有些人就會透過一些方式譬如加好友或是加入Line生活圈之類的方式來打廣告。除了要找客人外,你也要經營客群。什麼是經營人客呢?「歡迎光臨」走進便利商店裡,如果店員連看都不看你,從頭到尾都一臉賽臉,你大概也不會很喜歡去那間店購物。但如果店員很用心的介紹貨品、分享使用心得,那你會對這間店印象很好,也會信任這家店販售的東西。同理,網路購物,看不到你的臉,但能夠從文字當中感受到你的用心和誠意,當一個團媽還要懂一些行銷。(有時候覺得那是一門大學問)
第三、貨品品質
如果你合作的是批發商,就得看看他的貨源在哪裡?有些批發商的貨源大多是淘寶或是中國來的,我就曾經踩過地雷,拿到貨品一整個覺得心情很糟,衣服看起來洗幾次就會破,桌遊的商品盒損嚴重。你就得考慮是不是要繼續跟這個批發商合作了…。(所以後來我都找日韓或是歐美的貨,比較安心)淘寶雖然有好貨,但是品質不一,怎麼讓客人去冒這個風險買爛東西。到最後就是自己要去承擔負面的風評囉!
團購網站的主要產品分為家居類、日用品類、旅遊優惠、機票、酒店及遊輪等。團購網站經營的亦分地域分布、區域性網站和本地網站等多種類別。
第四、純利問題
其實團購純利不高,卻很耗時間成本。從找貨品、上架、文案(有時候不用)、統整訂單、下單、匯款、整理貨物、聯繫客人、寄貨,都要自己來,但是純利卻不高,常常是讓人覺得有點難過的。不過在當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交到很多朋友,這些是用金錢沒有辦法計算的。
再來,有些人會透過蝦皮、PCHOME寄貨,或是使用系統來整理訂單,這些媒介多少都需要付費,在團購純利不高的狀況下,要使用這些系統,就得要計算清楚囉!有些系統可以增加便捷性,在自己忙不過來的狀態下,可以使用系統我覺得也是不錯的。客人在付款上如果較簡單,也會增加購買的意願。